機械密封是立式泵防止介質泄漏的核心部件,其通過動環與靜環的精密貼合(密封麵),阻斷泵內高壓介質向外界泄漏。若機械密封出現漏水(通常允許泄漏量≤5滴/分鍾,超過則判定為故障),不僅會造成介質浪費、汙染環境,還可能導致密封麵幹摩擦發熱,引發軸承損壞、泵軸腐蝕等連鎖故障。針對該問題,需按“故障診斷-拆卸檢查-修複/更換-安裝調試”的流程操作,具體修複指南如下:

機械密封漏水的根源多與 “密封麵失效”“輔助密封件損壞”“安裝偏差”“工況異常” 相關,通過外觀觀察和簡單測試,可初步定位原因:
- 拆卸工具:活扳手、內六角扳手、拉馬(用於拆卸動環座)、一字螺絲刀(用於撬動靜環);
- 測量工具:千分尺(測量密封麵平整度)、深度尺(測量密封件安裝深度)、百分表(檢查泵軸跳動);
- 清潔工具:煤油、無塵布、壓縮空氣槍(用於清潔密封件和泵腔);
- 輔助工具:耐高溫潤滑脂(用於塗抹 O 型圈)、扭矩扳手(用於均勻擰緊螺栓)。
- 核心備件:與原密封型號一致的動環、靜環(材質需匹配介質,如耐腐蝕選碳化矽,耐磨選氧化鋁);
- 輔助備件:O 型圈(材質需與介質兼容,如耐油選丁腈橡膠,耐酸堿選氟橡膠)、彈簧、波紋管(若為波紋管式機械密封);
- 備用件:密封壓蓋螺栓、墊片(若拆卸時損壞)。
- 關閉立式泵電機電源,確保電機完全停止運轉;
- 關閉泵進口和出口閥門,切斷介質來源;
- 打開泵體頂部的排氣閥和底部的排汙閥,釋放泵內壓力和殘留介質,待介質完全排出後關閉排汙閥。
- 拆下軸承端蓋和聯軸器(若密封位於軸承內側),露出泵軸末端;
- 用內六角扳手擰下機械密封壓蓋的螺栓,緩慢取下壓蓋(注意不要磕碰靜環);
- 用一字螺絲刀輕輕撬動靜環(靜環通常與泵蓋通過 O 型圈密封),將靜環從泵蓋中取出,放入煤油中浸泡清潔。
- 用拉馬固定動環座(動環與動環座通常為過盈配合),緩慢施加拉力,將動環座與動環一起從泵軸上拆下;
- 取下動環與動環座之間的 O 型圈(或波紋管),以及動環座內的彈簧(注意記錄彈簧的安裝方向和數量,避免裝反);
- 用煤油清洗動環、動環座、彈簧等部件,用壓縮空氣槍吹幹,避免殘留雜質影響後續安裝。
- 用無塵布蘸煤油擦拭動環和靜環的密封麵,觀察表麵狀態:
- 若密封麵僅有輕微劃痕(深度≤0.05mm)或汙漬,可進行研磨修複:將研磨膏(粒度 800-1200 目)均勻塗抹在平板玻璃上,將密封麵朝下,順時針緩慢研磨(壓力均勻,轉速約 30 轉 / 分鍾),每研磨 5 分鍾用煤油清洗一次,直至劃痕消失,密封麵呈現均勻的鏡麵光澤;
- 若密封麵有明顯凹坑、裂紋或磨損深度>0.1mm,無法通過研磨修複,需直接更換新的動環或靜環(建議動環和靜環成對更換,確保密封麵貼合度)。
- 檢查 O 型圈、波紋管:若 O 型圈出現變硬、開裂、變形(直徑縮小或截麵變扁),或波紋管出現褶皺、破損、彈性失效,需立即更換新件(更換時需確保新件尺寸、材質與原件一致);
- 檢查彈簧:若彈簧出現斷裂、鏽蝕、壓縮量不足(自由長度與壓縮後長度差小於設計值的 10%),需更換同規格彈簧(注意彈簧的線徑、匝數、自由長度需完全匹配)。
- 用千分尺測量泵軸的密封段直徑,若軸表麵有磨損(圓度誤差>0.02mm)或腐蝕痕跡,需進行修複(如鍍鉻處理)或更換泵軸;
- 檢查密封腔(泵蓋內側)的粗糙度和尺寸,若腔體內有雜質、劃痕,用砂紙(400 目以上)打磨光滑,確保靜環能緊密貼合。
- 在泵軸的密封段塗抹少量耐高溫潤滑脂,將新的 O 型圈套在動環上,再將動環裝入動環座(注意動環的密封麵朝向靜環,不要裝反);
- 將彈簧裝入動環座的彈簧槽內,確保彈簧兩端與動環座、動環貼合緊密,無歪斜;
- 用拉馬將動環座緩慢壓裝到泵軸的指定位置(參考拆卸前記錄的安裝深度),確保動環座與軸的配合緊密,無鬆動。
- 在靜環的外側(與泵蓋接觸的一麵)套上新的 O 型圈,在 O 型圈表麵塗抹少量潤滑脂(防止安裝時劃傷);
- 將靜環輕輕放入泵蓋的密封腔中,確保靜環的密封麵朝向動環,且靜環與泵蓋同軸(可用深度尺測量靜環的安裝深度,確保與拆卸前一致);
- 將密封壓蓋套在靜環外側,用手擰上壓蓋螺栓(不要擰緊),確保壓蓋能自由移動,為後續調整密封麵貼合度預留空間。
- 用手轉動泵軸,感受密封麵的摩擦阻力:若阻力過大,說明密封麵壓得過緊,需適當鬆開壓蓋螺栓;若阻力過小,說明貼合不緊密,需輕輕擰緊螺栓;
- 用百分表固定在泵軸上,測量動環的徑向跳動:轉動泵軸,確保動環的徑向跳動≤0.03mm,若超差,調整泵軸的同軸度(參考軸承安裝的同軸度調整方法);
- 確認貼合度後,用扭矩扳手按對角線順序均勻擰緊壓蓋螺栓(扭矩值參考泵說明書,通常為 15-25N・m,避免用力不均導致靜環變形)。
- 打開泵體排氣閥,向泵內注入清水(或介質),排淨泵內空氣;
- 啟動電機,讓泵空轉 5-10 分鍾(無介質輸送,僅檢查密封狀態),觀察密封處是否有漏水現象;
- 用紅外測溫儀測量密封部位溫度,確保溫度≤60℃(無異常發熱)。
- 緩慢打開泵進口閥門,待泵內充滿介質後,再緩慢打開出口閥門,調整出口壓力至設計值;
- 運行 30-60 分鍾,觀察密封處漏水情況:若漏水≤5 滴 / 分鍾,符合標準;若漏水仍嚴重,需停機重新檢查密封麵貼合度或輔助密封件;
- 試機期間記錄密封溫度、漏水速度、電機電流等參數,確保所有指標正常。
- 介質過濾:在泵進口安裝高精度過濾器(過濾精度≤0.05mm),定期清洗過濾器,避免雜質進入密封麵;
- 密封衝洗:若介質溫度較高(>80℃)或易結晶,需在密封腔設置衝洗管路(通入清潔、低溫的介質),冷卻密封麵並帶走雜質;
- 定期檢查:每月檢查一次密封處漏水情況,每 6 個月拆卸檢查一次密封麵狀態,及時更換老化的輔助密封件;
- 啟停規範:啟動泵前需確保泵內充滿介質(避免幹磨),停機時先關閉出口閥門,再關閉進口閥門,減少密封麵衝擊。